English

构建音乐家的摇篮

1998-04-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单三娅 我有话说

王次(火召),1949年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院党政工作。王次长期从事音乐学教学和研究,出版《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美学新论》等著作多部。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4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人们把中央音乐学院比作中国音乐家的摇篮,这话一点不假,以下这些响亮的名字,便是和这个学府紧紧相联的:吴祖强、杜鸣心、郭淑珍、刘诗昆、殷承宗、盛中国等。自从1950年建校至今,这座我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综合功能的,贯穿附小、附中、大学本专科直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的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成为有特色的、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历届的学子中共有147人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他们中有些人在世界著名歌剧院、乐团、音乐学院任职任教,成为国际乐坛上知名的音乐家。

王次(火召),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央音乐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负责人,有着这个年龄的有成就的学者所特有的品质:有责任感、眼界开阔、尊重传统、开拓务实。从他的人生轨迹,我们或可看到他成长的必然性。

王次(火召)说,中央音乐学院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支实力很强的教师队伍。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几代教师的贡献:建院初期,以全国各地的音乐人才和自欧美回国的留学生组成的最初的教学队伍,开创了优良的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五、六十年代,以从前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的优秀留学生为骨干的教师队伍成为中坚力量,使学院的教学和科研长期保持在先进水平;“文革”以后,全国各地积压的音乐人才、留学归来人才以及本院优秀毕业生的补充,使学院的师资更加充实壮大。王院长说,这个在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中具有优势的教师队伍,正是中央音乐学院最宝贵的财富。

中央音乐学院建校伊始,就形成了广泛的对外交流传统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正如王次(火召)院长所说:“文化艺术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应该在多种血缘的交融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学思想上,中央音乐学院广泛汲取各种体系之所长,建立了一套中西结合的开放的教育体系,使中央音乐学院成为我国音乐界对外交流的中心。1993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中,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世界十大音乐学院之一被邀请参加。世界许多著名音乐学府都与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校际关系。

中央音乐学院自80年代中期始实行教学改革,90年代初进一步实行以调整自身教学机制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中央音乐学院率先实行了学年学分制、双学位制和提前毕业制,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修养;专业课的双向选择,大大激发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习气氛更加活跃。由学术委员组成的“课程审核委员会”负责对各类课程进行严格审核,以使教学内容拓宽和教学方法改进以后,教学质量不会降低而是稳步上升。

身为中国音乐教育最高学府的当家人,王院长深知,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央音乐学院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跨世纪艺术人才的课题。在谈到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时,王院长说,中央音乐学院一方面要调整和精简机构,实行政企、教企分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的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在保证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同时,尽快“由象牙塔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他说,中央音乐学院不仅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负有重大使命,而且对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承担着责任。中央音乐学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之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学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